1、忻州瓦酥
忻州瓦酥,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。制作始于明末清初。瓦酥,約長10厘米,寬4厘米,厚0.5厘米,內外皆呈金黃色,水印“忻州瓦酥”字樣。其質酥脆,味甜香郁,堪稱爐食中之一絕。久放色味可不變,常食有健胃壯身的功用。制作瓦酥選用精粉、純蛋黃、上等食油、細砂糖為料。和面配料亦有特殊的講究,精細的要求。成形時用模托就,再經油炸,出鍋后壓制成瓦狀。近年忻州名食瓦酥獲新生,大量應市,曾被省商業(yè)系統(tǒng)評為最佳食品。
2、高梁面魚魚
本是忻州地區(qū)鄉(xiāng)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。近年來一些賓館、飯店,捕拾民風,將其發(fā)展成了招待內外游客的風味食品。高粱面魚魚,是用普通高粱經過淘煮漂晾,碾磨成面,用開水和好,人工搓成的?葱弥莸霓r家婦女們搓魚魚,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。其做法是在面案兩頭各擺五塊大似蒜瓣的面疙瘩,然后用兩手掌按壓和搓動,由遠及近,逐漸靠攏,觀之手下10條魚魚兒由短變長,匯成一片。搓成的魚魚兒一般有高粱米粗細,盤起來放在一起長短一致,粗細均勻。高粱魚魚蒸熟后,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和,清爽利口,別具風味。
3、繁峙疤餅
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名,亦名籽餅。其用料有白面、葫油、白糖、雞蛋及蘇打等。制作時,將和好的面搟成直徑約半尺左右的薄餅,在鐵鍋內鋪一層磁砂,放一層餅,進行烘烙。熟后的圓餅呈金黃色,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,狀若疤痕,其味香甜,其質酥脆,為別具一格的風味小吃,名聞遐邇。
4、莜面窩窩
莜面,是由莜麥加工磨制而成的,是忻州地區(qū)主要糧食作物之一。莜面的營養(yǎng)價值很高,含的鈣、磷、鐵、核黃素都相當多。莜面窩窩的做法是,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,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,食指卷一個,做成如‘貓耳朵’似的筒狀形,長寸許、薄如葉、色淡黃。做好后,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。熟時即香味撲鼻,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,使人聞之垂涎,胃口頓開,食之香醇異常,回味無窮。
5、代縣麻片
代縣麻片,在清代頗有名聲,并有面鋪專營此業(yè),生意興隆。其片有二寸長,半寸寬,色淡黃,薄如葉,質脆味香,馳譽省內外。暇時小食三片五片,美口止饑,耐人尋味。麻片選料嚴格,要用上等面粉、去皮芝麻仁、純麻油或葫油、良好的蜂蜜與白糖,其做法是,將面拌糖、和油、揉蜜水、搟皮、涂蜜、撒芝麻,然后上鍋烘烙。制作精細,遂為佳品。
6、保德碗坨
保德縣盛產蕎麥,所制蕎面碗坨,觀之晶瑩光亮,質地精細,清香利口,風味獨特,為忻州地區(qū)風味小吃之上品,碗坨的制法,是將蕎麥精粉用水拌成面穗,再加水調成糊狀,盛于碗內,用急火蒸至半熟時,攪動一次,以防沉淀,熟后冷卻即成。蕎面碗坨宜涼調,宜熱燴,或澆以素湯,或拌以肉醬,是待客之佳肴。
7、砍三刀
砍三刀,又名油布袋,色呈金黃,綿甜利口,是五臺山人春節(jié)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。每年年關,家家制作,戶戶蒸食,代代相傳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。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,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,常年以玉米為主食。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,五臺人便創(chuàng)制了一種粗糧細作的食品。炸制時,為使麻油滲入其中,要在上面砍三刀,故稱“砍三刀”。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,故又稱“油布袋”。
8、原平鍋魁
原平鍋魁因在歷史上曾奪得當?shù)貭t食之魁而得名。其狀若塊,約3寸長,寸許寬,卷邊滾圓。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,包餡的另有名稱。應市的多是餡鍋,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。鍋魁餅面橙黃色,具有香、甜、酥、脆的特點,加之包餡的不同,又各具風味,使人久食不厭。
9、河曲酸粥
相傳河曲的酸粥的由來純屬一種偶然,李自成起義大軍進京路過此地,當?shù)乩习傩战源髿g喜,家家戶戶泡米為大軍士卒準備飯菜,誰知由于情況有變,大軍臨時改變路線,繞道而過,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,一時半活兒吃不完,放的時間長了就發(fā)了酸,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,就用發(fā)了酸的米煮成粥吃,誰知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這用發(fā)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沒有影響其食用價值,后來人們便故意將米泡酸做粥食用,慢慢地發(fā)現(xiàn)這種酸粥能開胃健脾,護膚美容,妙不可言。難怪這一帶的婦女即使不用化裝品皮膚也白嫩細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