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新學期開學,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發(fā)現(xiàn),新課本30篇課文中,9篇課文被更換,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(diào)整。而備受關注的是,魯迅的文章《風箏》也消失不見了。有專家認為,魯迅文章太深刻,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,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、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;也有人認為,很多刪除的文章可能是幾代人的記憶,不讓孩子學很可惜。關于魯迅文章從語文教材大撤退的問題再次引發(fā)廣泛爭論。
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1/3課文調(diào)整刪除魯迅《風箏》
魯迅有些文章地位“尷尬”
新學期伊始,初一年級的語文老師發(fā)現(xiàn),新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材刪掉了魯迅的《風箏》和郭沫若的詩兩首(《天上的街市》、《靜夜》),這一變化引發(fā)廣泛討論。多位資深初中語文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要評價教材調(diào)整的效果,必須結合實際教學的效果進行,現(xiàn)在就表揚或批評為時尚早。也有老師坦承:“魯迅的有些文章在初中教材里地位尷尬,就算老師花費大量時間精講,學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。”
初一學生難懂《風箏》
對新教材的討論焦點,在于刪除魯迅文章。七年級上學期新教材刪除了魯迅的文章《風箏》。
一位資深初中語文老師向記者坦言,魯迅文章的思想性、文學性當然毋庸置疑,但選入教材還要看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!拔矣^察到,魯迅幾篇選入初中課文的文章都出自《朝花夕拾》,內(nèi)容多是作者回憶自己少年和青年時期往事,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很近,學生就很喜歡、也能夠較好地理解。但有些魯迅的文章,比如《風箏》,對初一的學生來講就不那么好理解!
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讀初二的男生阿健認為,這篇文章很難懂,而且學完以后也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同是魯迅的文章,他更喜歡初二下學期學的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、《社戲》。學過之后,他為“覆盆子到底是種什么植物”跟媽媽討論過多次,也記得《社戲》中作者釣蝦、燒豆子來吃的情節(jié)。
有老師更直言,有些內(nèi)涵較深的魯迅文章在教學中“地位尷尬”!斑@樣的文章要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去理解,如果要讀懂,還需要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。就算老師花了大量時間去講,以學生的年齡、閱讀量,還是很難理解。”
曾春香老師認為,總體看來,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學期新增的文章文辭質(zhì)樸,富有真情實感,“而且比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。”她還發(fā)現(xiàn),新教材選取的課文與每個單元的寫作要求很一致。比如,講家庭、親情的一個單元,寫作的主題也是一樣。學生學完課文再練習作文,指向性和針對性更強。
“好還是不好學了才知道”
很多網(wǎng)友反對刪掉魯迅的作品,認為這是一種“倒退”。甚至有人說,魯迅的“淡出”是“教育的悲哀”。但也有家長和老師并不認同這種觀點。家長何女士就表示:“不應該用成年閱讀者、甚至文學愛好者的觀點去評判初中教材。適合學生的教材才是最好的!
她舉例說,自己當年學習《紀念劉和珍君》時似懂非懂;直到上大學后專門找來魯迅的文集看,才真正理解了這篇文章。她認為,將一些晦澀、難讀的魯迅作品或名家作品放到初中低年級語文教科書中,無異于“揠苗助長”。“文章是好文章,但學生消化不了。”
多位資深初中語文教師都表示,教科書的設計應該幫助學生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。比如初中階段,語文學習的目標是語言的基礎訓練;更具體地來說,初一學習的重點是記敘文的閱讀、理解和寫作!霸u價一套教科書,應該結合學生的反饋。好還是不好,學生學了才知道。”
課改專家:整個初中階段魯迅作品并未減少
昨天,全國中語會常務理事劉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此次教材修訂有一個大的背景,即2011年教育部頒布新課標,該課標實際上是對2001年課標的修訂。按教育部的規(guī)定,課標修訂之后,教材要隨時進行調(diào)整。此次,新課標不只提出綜合性教學要求,而且分學段提出要求,每一學段的目標更為明確,特別是在詩文推薦、名著閱讀篇目都有一些調(diào)整。修訂過程中,同樣強調(diào)文章的經(jīng)典性。劉華強調(diào),現(xiàn)在大家只拿到七年級的上冊,作為整個初中六冊的分布,魯迅的文章并沒有減少,只是進行前后調(diào)整!霸谌私贪娼滩闹,不會存在魯迅作品大撤退,經(jīng)典淡化的問題!
新版七年級教材 更貼近孩子年齡階段
劉華教授指出,由于七年級上冊特別強調(diào)家庭親情、學習生活,談自然、人生體驗、科學和幻想,所以選取更多貼近孩子年齡階段的文章,由淺至深,并非刻意卡掉經(jīng)典篇目。
他說:“實際上,此次修訂還特別強調(diào)了閱讀,強調(diào)增加閱讀量,提高閱讀品味,強調(diào)選文的典范性。增加語音、詞匯等語文知識,強調(diào)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(tǒng)一,這是很重大的變化。課改初期的教材過于注重人文性,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學習。”
劉華也談到,這次比較大的調(diào)整還在寫作方面,新教材更強化寫作,分單元進行編寫,而且強調(diào)要生活寫作,說真話,寫真情,發(fā)揮想象,著力于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。
《風箏》節(jié)選
故鄉(xiāng)的風箏時節(jié),是春二月,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,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。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,沒有風輪,又放得很低,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。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(jīng)發(fā)芽,早的山桃也多吐蕾,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,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。我現(xiàn)在在那里呢?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,而久經(jīng)訣別的故鄉(xiāng)的久經(jīng)逝去的春天,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。記者謝綺珊、黃茜通訊員李秀葵
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暫別魯迅,迎來史鐵生
刪掉課文:
1沈復《童趣》
2流沙河《理想》
3 《短文兩篇》(張曉風的《行道樹》、周素珊的《第一次真好》)
4周國平《人生寓言》(《白兔和月亮》和《落難的王子》)
5瑪麗·居里《我的信念》
6梁衡《夏感》
7蒲松齡《山市》
8魯迅《風箏》
9郭沫若詩兩首(《天上的街市》、《靜夜》)
新增課文:
1史鐵生《秋天的懷念》
2魏巍《我的老師》
3海倫·凱勒《再塑生命的人》
4丘吉爾《我的早年生活》
5馬及時《王幾何》
6賈平凹《風雨》
7選自《禮記》的《雖有嘉肴》
8紀昀《河中石獸》
9吳承恩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
改動文章:
《論語》十則改成了《論語》十二章,節(jié)選內(nèi)容略有變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