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獎惠明茶,是浙江省八大名茶之一,自唐代開始種植,已有1200余年歷史,南宋時期,惠明茶已成為朝廷貢品,以其優(yōu)良品質,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,成為我國眾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。產(chǎn)地景寧敕木山,在張春鄉(xiāng)境內,主峰四周,云山霧海,適宜茶葉生長。
金獎惠明茶,是浙江省八大名茶之一,自唐代開始種植,已有1200余年歷史,南宋時期,惠明茶已成為朝廷貢品,以其優(yōu)良品質,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,成為我國眾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。產(chǎn)地景寧敕木山,在張春鄉(xiāng)境內,主峰四周,云山霧海,適宜茶葉生長。
惠明茶外形緊結,顆顆飽滿,色澤翠綠有神,茶毫披布全芽。制作惠明茶所用鮮葉為芽頭肥大、葉張幼嫩、芽長于葉的一芽一葉。制作時先將芽葉于銅鍋中炒青,至適度時起鍋,攤涼并輕輕搓揉,然后用焙籠烘焙至八成以上干度,再入鍋整形翻炒至足干。成茶條索緊縮壯實,顆粒飽滿,色澤翠綠光潤,全芽披毫。
歷史文化
景寧縣志稱:唐咸通二年,惠明和尚建寺山中,和畬民在寺周圍辟地種茶,茶因僧名。至今已歷一千一百余年,歷代列為"貢茶"。民國四年(1915年)為紀念巴拿馬運河出鑿成功,在美國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,浙江省政府征集各地著名絲綢織品,土特產(chǎn)等出國赴賽。在這次赴賽中唯有景寧的惠明茶獲得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。從此,惠明茶名揚四海譽滿中華,景寧縣把這一光榮歷史載入《景寧縣續(xù)志》,在-統(tǒng)治時期畬族人民生活貧困,茶園荒蕪,名茶也就"凋花一現(xiàn)"。
解放后,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惠明茶,并予大力扶植,1973年麗水地區(qū)科委將惠明茶列入重點研究課題,重新挖掘了這一歷史名茶,對茶區(qū)土壤、氣候和茶葉的栽培,采制等項目進行研究,加快了惠明茶的發(fā)展,產(chǎn)品質量也隨之不斷提高,從而使惠明茶重獲新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