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守敬(1231——1316),字若思,宋元時著名的天文學家,水利學家和數(shù)學家。他精通水利與歷法,曾修建過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天文臺,創(chuàng)造了近20件天文觀測儀器,編制《授時歷》, 確定一年為365.2425日,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實際數(shù)字僅相差26秒.
郭守敬(1231年-1316年),字若思。邢州邢臺縣(今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(qū))人。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、數(shù)學家、水利工程專家。早年師從劉秉忠、張文謙,官至太史令、昭文館大學士、知太史院事,世稱“郭太史”。元仁宗延祐三年(1316年),郭守敬逝世,享年八十六歲。著有《推步》《立成》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。
郭守敬在天文、歷法、水利和數(shù)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
自至元十三年(1276年)起,他與許衡、王恂等奉命修訂新歷法,歷時四年,制訂出《授時歷》,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,通行三百六十多年。為修訂歷法,郭守敬還改制、發(fā)明了簡儀、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。
至元元年(1264年),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(nèi)的古渠,更立閘堰,使當?shù)剞r(nóng)田得到灌溉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郭守敬任都水監(jiān),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,耗時一年,完成了全部工程,定名通惠河,發(fā)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(yè)。
1970年,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(huán)形山命名為“郭守敬環(huán)形山”。
1977年,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“郭守敬小行星”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“郭守敬天文望遠鏡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