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度小月”名稱有個十分感人的來源:遠在九十幾年前,臺南有位漁民叫洪芋頭,以出海打漁為主。每年在五月至八月間,正是臺風季節(jié),海上風浪很大,一般漁民稱之為小月,都害怕出海而另謀工作。漁民洪芋頭便經(jīng)營起了福建老家流傳下來的肉燥面,用一付擔子挑著,一邊是鍋和灶,另一邊則是米粉和面,到處叫賣,因此有人叫它為“度小月?lián)忻妗,意為渡過困難小月的意思。
在臺灣,幾乎沒人不知“度小月”擔仔面,它是臺南最有名的一道小吃。度小月?lián)忻孀瞠氶T的配方就是特制的肉燥,只有特定傳人才能知道肉燥調(diào)配的配方和比例,加上用蝦子熬煮的湯頭,另外有一尾蝦、蒜泥、香菜相佐提味,一碗看似簡單的美味小吃,背后用心制作的過程,已在絡(luò)繹不絕的品嘗人潮和遠道而來的外地客,得到了最實質(zhì)的肯定。
擔仔面是一種發(fā)源于臺南地區(qū)的小吃,其全名亦可稱為度小月?lián)忻。其發(fā)源時間可能為清朝時期,由于臺南臨海,故許多人家以捕魚為業(yè),但是臺南夏季七、八月份時常有臺風侵擾,風雨加交導致不易出海捕魚,生計頓時艱困,故稱臺風來襲頻繁、生計維持不易的月份為小月。因此有些漁家在無法出海捕魚時候,就改賣面食以維持生計、度過小月,而后漸漸產(chǎn)生「度小月?lián)忻妗惯@道美食。
度小月?lián)忻娆F(xiàn)今在臺南地區(qū)有許多店家,這道面食的主要成份為:油面、豆芽菜、香菜、蝦仁、少許湯汁以及獨門肉燥。 擔仔面的原料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