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追魚》是根據(jù)康德改編的湘劇移植整理,是一出優(yōu)美的神話故事。1956年11月21日由上海越劇院二團首演。
劇情簡介:書生張珍之父曾與丞相金寵指腹為婚,后張不幸親亡家敗,金寵借口三代不招白衣婿,命張珍在碧波潭畔草廬攻讀,沒有功名,不能成婚。讀書聲感動了鯉魚精,變作金府牡丹小姐與之相會。一日張偶遇真牡丹,被誣為賊,逐出金府。鯉魚精與張珍同返故鄉(xiāng),中途又被相府捉回,但卻真假牡丹難分。金寵請包公斷案,鯉魚精使龜精變作假包公,又造成真假包公不能分清。于是,金寵又請張?zhí)鞄熥窖。?dāng)鯉魚精敗于天兵之際,幸得觀音相救。但她不愿成仙,甘入紅塵與張珍結(jié)合。
1956年11月21日,該劇由上海越劇院二團首演于大眾劇場。劇本根據(jù)康德改編的湘劇《魚籃記》移植整理,黃沙導(dǎo)演,顧振遐、杜春陽音樂整理,黃子希、顧大良舞美設(shè)計,薛傳綱舞蹈指導(dǎo)。筱桂芳飾張珍、王文娟飾鯉魚精、鄭忠梅飾金寵、陳蘭芳飾金牡丹,妙花飾假包公,徐慧琴飾真包公。該劇是一出唱、做、念、打俱全的神話喜劇。它頌揚了鯉魚仙子對純真愛情的追求,嘲諷了金牡丹嫌貧欺窮的丑惡靈魂。1959年8月,由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(shù)片,由應(yīng)云衛(wèi)導(dǎo)演,張珍一角,改由徐玉蘭扮演。該劇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,徐玉蘭、王文娟代表作之一。1957年4月,在杭州為蘇聯(lián)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演出。之后,曾多次招待國賓演出。1960年,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。1959年12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。1960年香港萬里書店將該劇收入《越劇菁華》第2集出版發(fā)行。劇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制成唱片和音帶發(fā)行。
|